邓拓、丁一岚纪念馆
本馆首页 回忆怀念 纪念相册 作品成就 亲人祭祀 参观留言 返回首页
回忆怀念
邓拓的报人生涯及遭遇

邓拓是当代杰出的新闻工作者、政治家、历史学家、诗人和杂文作家,是经历过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的老新闻工作者,一生写有许多优秀的作品,也受过许多的打击。在他辉煌而曲折的人生历程中,他的精神和品格为许多新闻工作者所敬仰。 
  新中国刚成立时,百废待举,邓拓向报社人员提出我们要拼命的口号 
  194910月,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,邓拓受命主持《人民日报》工作,任总编辑,同时继续兼任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。 
  这时,新中国刚刚成立,百废待举。面对错综复杂的局面,《人民日报》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。它必须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,迅速反映国内外的政治、军事形势,反映各条战线上伟大的群众斗争,指导恢复生产和各项建设事业。为了办好《人民日报》,邓拓向报社人员提出我们要拼命的口号。 
  在长期革命斗争中积累了丰富办报经验的邓拓,首先抓了办报的方针问题。他认为:要办好报纸,必须联系实际,联系群众,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。他鼓励报社工作人员到第一线去,到全国各地担任地方记者,同时又从各省市选拔一批水平较高的干部,担任特约通讯员。随着各地通讯网的建立,《人民日报》通讯员由原来200来人增加到万人以上。大量的读者来信,也使报纸传达了人民群众的声音。 
  那时,邓拓住在煤渣胡同人民日报社宿舍后院的夹道里,三间平房几乎见不到阳光。后来,报社腾出了房子,几次请他搬家,他还是不搬。他说:叫别的同志住吧!这比农村打游击好得多。我经常上夜班,没有阳光也不要紧!”一次,他的老领导、老战友聂荣臻前来看他,见他住得如此简陋,关切地说:“你怎么住这样的房子呀?”邓拓说:这里安静,我做夜班,对睡觉有好处。” 
  就在这样的没有阳光的屋子里,邓拓日日夜夜撰写文章,修改稿件,签发每天报纸的大样。有时累病了,每天送到他身边的报纸清样、稿件,几乎盖满了他的床被。爱人丁一岚见他这样瘦弱,还在忘我地工作,心疼地说:“老邓呀,你要休息呀!老这样干,怎么得了?”邓拓说:我是任务在身嘛!” 
  那时,人民日报社的工作人员,包括工厂工人在内,总共只有366人,编辑部连同图书资料人员在内共112人。人少工作多,困难确实很大,但在邓拓的带动下,大家意气风发,都有一股拼命精神。经过一个时期的努力,报纸的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,在全国人民群众中享有很高的信誉。报纸的总发行量,1949年底为9万份,1952年就增加到48万份,1953年又增加到55万份。 
  旧中国的改造,新中国的建设,清匪反霸、土地改革、统一财政经济、三反五反、抗美援朝、教育文化的改革和建设,任务十分繁重。所有这些工作,都需要报纸做好宣传解释工作,使党的方针政策尽快和群众见面,动员千百万群众自觉地参加。因此,邓拓特别重视《人民日报》的言论,尤其是社论的写作。《人民日报》的评论工作比较薄弱。1949年,报纸发表的社论每月平均不到8篇。邓拓到人民日报社后,把评论工作作为重点来抓。他不仅自己动手,而且提倡编辑部人人动手写社论,由他精心帮助修改。从此,报上的社论多起来了。到1952年,全年仅社论就发表了208篇,其中邓拓自己写了19篇。 
  在人民日报社期间,邓拓撰写了许多重要社论,如《朝鲜战争的一年》、《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几个问题》、《在反贪污、反浪费、反官僚主义的伟大斗争中,发动群众的关键何在?》、《继承鲁迅革命爱国主义的精神遗产》、《解放台湾是中国的内政,不许美国干涉》、《中国人民为实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而斗争》等等。这些社论,准确有力地宣传解释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政府的路线、方针、政策,及时地评论了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,阐明了党和政府的根本立场和方针,对推动社会改革和社会主义建设,对反对侵略战争和保卫世界和平,发挥了重要作用。 
  邓拓才思敏捷,战争年代游击办报的环境锻炼了他,社论写作常常倚马可待。有些社论时效性很强,例如朝鲜停战谈判期间,有时候晚上八九点钟才接到周恩来总理办公室通知,需要赶写社论配合第二天发表的重要新闻。遇到这种情况,邓拓就亲自动手。这时候,他仿佛又回到了战争年代,立刻拿起稿纸坐到校对科去,他写一页,发排一页,校对一页。清样一出来,他仔细看过以后,马上送总理审阅。那些年,他亲自撰写的社论约有60多篇,其中关于朝鲜战争的社论就有16篇之多。

  来源:人民网

发布时间:【2009-2-20】 阅读次数:【559次】 【打印】 【关闭
Copyright 2005-2008 fzssly.com All Right Reserved
福州网站建设福州印秀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