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 纾纪念馆
本馆首页 回忆怀念 纪念相册 作品成就 亲人祭祀 参观留言 返回首页
回忆怀念
花坞深处

        西溪之山,自东而西有:老和山、秦亭山、将军山、法华山、张家山、北高峰、美人峰、石人岭、金竹岭等,有山则有坞。

  据传,沿西溪有十八坞。分别是蔡坞、郭塔坞、桃叶坞、马家坞、蒋家坞、唐家坞、王家坞、庙坞、小龙驹坞、大龙驹坞、直落坞、法华坞、石人坞、东穆坞、西穆坞、里桐坞、外桐坞、花坞。

  这花坞,位于古荡,金鱼井过去,杨家牌楼不到。花坞以多花、多竹、多树、多古庵出名。前人认为,花坞比云栖清幽,比九溪十八涧深邃。

  花坞早在明代便已声名远扬,它曾经那么优雅地栖居在很多人脑海深处的诗意记忆区。让我们来看看这近百年走过花坞的踪迹。


  
109年前神秘的清幽之梦

  1899年,清末举人林纾47岁。秋游花坞,回去后念念不忘,遂写下《记花坞》。

  这一年,是他人生最大的拐弯处。30岁时,他从一个穷秀才一跃成为江南赫赫有名的举人,但7次上京参加礼部会试,屡试屡败。45岁时,母亲去世,妻子病故。林纾走到了人生最消沉的谷底。他的好友魏翰、王寿昌等力邀他一同译书,想借此助他走出困境。

  林纾不懂任何外语,如何译书?他再三推脱。最后实在拗不过他们,权且让一懂洋文的人边读边口译,他边听边转化为文言文。想不到,他速度非常快,人家口译刚完,他已同步写好。

  渐渐地,他从西洋小说里听到了一种生机和实在,这激发了他的翻译兴趣。他花了近两年时间,与精通法文的王寿昌合译了法国小仲马的《巴黎茶花女遗事》。

  就在他游花坞这年1月,《巴黎茶花女遗事》在他的家乡福建公开出版。这是第一部中国人翻译的西洋小说,一时风行全国。真是难以相信,一个毫无外文基础的人,成为我国第一个翻译者。

  这年秋天,林纾来杭州。他虽贫,但分明感觉到了自己的力量,憧憬着自己未来的事业,情绪颇为积极乐观。他怀着新生般的心情,游了西湖、九溪十八洞、西溪以及花坞等地。他原本就炉火纯青的文言文,经过西洋小说的洗涤后,独具风味。看他怎么记花坞:一径绝窄,出万竹中,幽邈无穷……小溪宛宛如绳,盘出竹外……深绿间出红叶,人声阒然,画眉之声始纵……”我第一次读到时,尚不知林纾其人,立马坐直了身子,以为遇仙了。

  47岁的男人,步调从容,目光却有着新生婴儿般的清澈。他说,花坞有茅庵十九处。它们或者沿山坡修砌起小石阶,攀缘而上,高居其端;或者隐蔽在潇潇竹林里,传出梵唱的袅袅清音;或者女墙一围,屋檐半角,沿着竹子的曲折而蜿蜒,看不到里面的情形……

  花坞,神秘有如林纾的一个梦境。也许,这景致正暗合了他精神世界里最隐秘的美丽,才写得如此脱俗,令人顿生向往之心。

  是不是这样的梦境,牵绊着他一度留在了杭州?1900年,林纾客居杭州时,林白水、汪叔明二人创办《杭州白话报》,这开风气之先的报纸,组稿可不容易。林纾因有翻译西洋小说的底子,思维、叙事、表述过渡到白话较为容易。他为该报白话道情,那些文章怎么读都有一股清新之气,颇风行一时。

  后来,他又以《记花坞》那样优美的笔调,翻译作品180余种,广泛介绍了美国、英国、法国、俄国、希腊、德国、日本、比利时、瑞士、挪威、西班牙等国的作品,推动中国人睁开眼睛看世界,为以后的新文化运动作了很好的铺垫。

  然而,林纾离开后整20年,一直清幽无比的花坞,突然裹挟进一股时代的滚滚风雷。究竟是怎样一件事?

  
         89年前风雷滚滚而来

  191954,北京爆发了声势浩大的五四运动。北京大学学生是这次爱国运动的主体,作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,自然成了北京政府的眼中钉。高压之下,蔡元培辞职离京,于8日回到杭州。

  不料,他的出走掀起轩然大波。北大教职员表示要集体总辞职,北京、上海各校学生纷纷罢课。政府迫于无奈,敦请蔡元培回校。

  此时的蔡元培已被政府的寡情薄义伤害得不轻,无意回头。但各方面的竭诚呼吁使他左右为难。629,蔡元培信任的浙江同乡汤尔和从北京赶到杭州,他建议道:可委派蒋梦麟前往代理北大校长。蒋梦麟是蔡元培的学生,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博士,但此时在北京并无根基。蒋对此毫无思想准备,婉拒,不愿意去。

  这时,北京局势仍然嘈杂不堪,学生们越闹越激烈,局面无法收场。北大派代表沈尹默等人赶到杭州,劝说蔡元培尽快北上复职。

  怎么办?花坞以它的静谧、幽邃被这些胸怀风雷的人选中,登场了。

  714,花坞刚从安谧的梦中醒来,就看到蔡元培、蒋梦麟、汤尔和等人走了进来。他们似乎无心看这里的风景,亦不想去打扰庵堂梵音,甚至彼此亦交谈不多。从表面看,实在看不出这几位竟是五四运动的风云人物。

  不一会儿,下起雨来。花坞的雨,竟像是从天外飘来。汤尔和沉吟再三,决定再次发起一轮劝说,好在当事人都在场,各自的顾虑、打算都能摊开来谈。在花坞清清爽爽的背景前面,似乎大家的思路也都清晰起来了。

  汤尔和说啊说,脑袋像拨浪鼓一样两边转……

  天黑了下来,大家议题未完,便决定留下来吃晚饭。在花坞的怀抱里把杯浅酌,蔡元培的决心终于下定了,蒋梦麟的应承声也坚定起来。由蒋梦麟去北大暂执船舵一事终于定音。

  随着蒋梦麟的北上,北大各方面的秩序很快得到了恢复,各方力量渐渐趋于宁息。

  五四运动,背后竟然有花坞助他一臂之力。。

 
    
85年前乐莫乐兮新相知

  192368,胡适来到杭州。正是黄梅季节,只觉空气闷热潮湿,非常不爽。好在好友高梦旦(时任商务印书馆办编译所所长)在此,两人叙谈颇欢。15日,胡适、高梦旦还有刚从绍兴赶来的蔡元培一起游烟霞三洞。在清修寺吃中饭时,胡适对这块清凉之地非常中意。高、蔡就力劝他在此地过夏。清修寺住持金复三是蔡元培的朋友,当时就敲定了这件事。

  胡适的侄儿也来陪他。同时,浪漫故事的女主角登场了——她就是胡适的姻亲表妹曹佩声。曹佩声此时正在杭州读书,恰逢暑假,听说此事,就搬来山上料理叔侄俩的生活。

  谁知一段感情猝不及防发生了。胡适,这个新文化运动的发起者,与表妹陶醉在温柔乡里,想不起回头的路。不仅烟霞洞的桂花是见证,花坞的竹林也看到他们梦幻般的旎情啊。

  胡适的日记上记道:926:今天游花坞,同行者,梦旦、行知、佩声、复之夫妇……”这一天,他和高梦旦、陶行知、曹表妹等一行游花坞,先乘船到松木场,再雇人把船抬到西溪河里,继续上船,两岸有着动人风致的靛青花开得正盛。如今我们已经很难想象摇橹的西溪河,可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,虽然6路公交车已经开通,但去古荡、老东岳、龙驹坞、花坞、留下,一般都乘船。而留下、西溪的农民到城里卖蔬菜、鱼虾,大多摇着小船沿西溪河而来,到八字桥泊船。

  走进花坞,路边全是大竹林,不止几万株竹,风过处,萧萧作声,雄壮不如松涛,而秀逸过之。杭州名胜,多竹之地,韬光不如云栖,云栖不如花坞。我游此三处,一处胜于一处,可谓渐入佳境。真的是心同此境。只是他和曹表妹在花坞的竹林中徜徉时,并不知徐志摩正在烟霞洞找他呢。

  约一个月后,胡适和曹表妹及徐志摩、朱经农再游花坞。他的日记继续道:我们在交芦庵吃了午饭,坐船到开化凉亭附近上岸,步行进花坞。娟(即曹表妹)走不动了。我们到一个庵小坐吃茶。经农与志摩同去游花坞,我因前番去过,故和娟在庵里等他们。

  徐志摩与朱经农在花坞万竹林一破庵中的合照,就是这次拍的。一路上,朱经农一直说,日子过得太快了,徐志摩却说日子过得太慢,就像看书一样,乏味的一页,可以随便翻过去,但到什么时候才翻到不乏味的一页呢?两个没心没肺的人,自然想不到在外面等他们的那个走不动的小表妹,是已经怀孕了。

  只可惜,这是一段先甜后苦的感情,并没有结果。胡适回到了自己的家庭,而曹表妹孤老终生。

  
    
73年前一次讨水喝的经历

  时间又过去12年,花坞的竹子已经长出新的一茬。

  这一年是1935年,郁达夫一家从上海搬回杭州已经两年整。他和妻子王映霞的关系已经出现裂痕,但尚未闹到后来那样沸沸扬扬。因为就在这一年的秋天,他们在杭州官场弄般若堂边购地,开始兴建风雨茅庐

  但此时还是早春,郁达夫在松木场放马山背后养病。养病的日子有些闲散有些无聊,一个日和风定的清秋的下午,便决定出去走走。他坐了黄包车,过古荡,过东岳,看了伴凤居,访过风木庵,感到了口渴,问车夫,这附近可有清静的乞茶之处?车夫就把他拉到了一个地方——花坞。

  因为刚刚看了两处衰落的别墅,所以一到花坞,郁达夫就觉得清新安逸,像到了世外桃源。他的直觉是:这里比云栖更清幽,比九溪十八涧更深邃,它令你想起英国乡间那些茅屋田庄的安闲洁净。

  看,正口渴的郁达夫要走进一庵讨水喝了。

  车夫使劲敲了几下,庵里的木鱼声停了,接着门里头就有一位女人的声音,问外面谁在敲门。车夫说明了来意,铁门闩一响,半边的门开了,出来迎接我们的,却是一位白发盈头,皱纹很少的老婆婆。

  郁达夫说,庵里面的洁净,一间一间小房间的布置的清华,以及庭前屋后树木的参差掩映,和厅上佛座下经卷的纵横,你若看了之后,仍不起皈依弃世之心的,我敢断定你就是没有感觉的木石。

  那位带发修行的老尼去烧茶煮水时,郁达夫远远听见了几声从谷底传来的鹊噪的声音,大约天时向暮,乌鹊来归巢了。而花坞的静,反因这几声的急躁,而加深了一层。敏感的郁达夫不禁向外张望起来。

  喝干了两壶极清极酽的茶后,郁达夫稍有些迟疑地拿出一张纸币,给作茶钱。老尼笑起来,婉拒说,先生这可以不必。我们是清修的庵,茶水不用钱买的。推让了半天,她不得已就将这一元纸币交给了车夫,说:这给你做个外快罢!

  这老尼的风度,和这一次逛花坞的情趣,竟让郁达夫津津回味,十余年后还不能忘怀。

  
        72年前免费的好导游

  一年后,1936年,终于有人记下详细的花坞游览图。余小可的《闲话花坞》4千多字,完全可以当做游花坞的导游词。

  余小可是何人?想必你也不清楚。有人推测这是杭州剧作家陈大悲的笔名。陈大悲,民国年间曾与郑振铎、沈雁冰、欧阳予倩等人组织民间戏剧社,编《戏剧杂志》,这是发布时间:【2009-2-20】 阅读次数:【1269次】 【打印】 【关闭

Copyright 2005-2008 fzssly.com All Right Reserved
福州网站建设福州印秀网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