30多年前就听说邓拓。而真正对邓拓有所了解,却是在最近———作为省报的评论部主任,我急切地想提高理论素养、评论水平,因此,虚心地向这位政论大师求教,重新拜读了他的著作,以及介绍他生平的几本书。 几个长期以来盘踞在心头的问题解开了。形神兼备的邓拓,出现在眼前———“马南屯阝”的由来。 《燕山夜话》为何署名“马南屯阝”?邓拓生前说过:“马南屯阝取马兰村的谐音,这是我们办晋察冀日报所在的一个小村子,我对它一直很怀念。” 马兰村位于北太行山余脉山窝窝里,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,邓拓领导的晋察冀日报社,经常驻扎在这里。 邓拓忘不了马兰村那片春天里不见树冠的杨树林:那是非曲直1939年,日寇扫荡,闹水灾,马兰村的乡亲把小米、玉米送给报社的同志吃,自己却吃糠、吃菜、吃杨树的叶子。这里的杨树都没有顶了,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杆。 邓拓忘不了1943年的那次扫荡:日寇抓了马兰村的40多位村民,威逼他们供出报社的机器埋在哪里。灭绝人性的鬼子一连戳死12位乡亲,可是没有人在屠刀下屈服! 马兰村边的胭脂河畔,掩埋着7位英勇牺牲的晋察冀日报社的同志,那是乡亲们冒着生命危险收葬的。晋察冀日报社自1937年12月11日创刊到1948年6月14日终刊,共出版了10年又6个月零3天。此期间,38位同志牺牲在战争中,17位同志病逝在繁重的工作岗位上,其中最年轻的仅15岁,年龄最大的也只有34岁。 那是血与火交织而成的日子。办报初始,没有铅字,他们用胶泥做成翻字盒,用字坯翻铸成字模,一个个地铸成;没有油墨,他们发动群众括锅底烟灰,掺上松香、大麻油代替;没有纸,他们用稻草、麦秆、玉米秸和麻绳头等做原料,用石碾子压碎煮成纸浆,在火墙上一张张烤出来。 1941年秋季,日寇纠集7万兵力向晋察冀边区扫荡,邓拓在最紧张的情况下坚持出报。他提出:“凡有24小时较安定的时间,绝对保证出报一期!”晋察冀日报的印刷设备进行了改革,八头骡子就能驮着行军出报;铅字减少到3000个,要求记者、编辑在3000内做文章。敌人见屋就烧,见人就杀,见物就抢,所到之处,庐舍为墟,血流成河。邓拓领着大家游击办报:敌人一来,分散转移,机器埋藏在山中;敌人一走,迅速回来,挖出机器,继续印报。1941年9、10月间,在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山村里,印刷设备七次坚壁,七次挖出,印报32期。 就是在那样艰苦的环境里,邓拓领导的报社不仅出报,而且出书,中国革命出版史上第一部《毛泽东选集》,就是在马兰村排印的! 邓拓和同志们几乎每天都面临死亡的威胁,经常风餐露宿,以黑豆、野菜充饥;几乎完全没有闲暇,拿枪的战斗刚结束,又立即拿起了笔。邓拓做好了牺牲的准备,他对同志们说:“万一走不脱,就拼了,你们有手榴弹,拉开和敌人同归于尽;我有手枪,会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。” 谁能想到邓拓没有倒在抗日战争、解放战争的腥风血雨中,却死于四人帮罗织的文字狱…… 1984年,邓拓夫人丁一岚和当年晋察冀日报社的老战友们,一道回马兰村。在邓拓住过的屋子里,老房东哭着说:“反扫荡那么苦,我们都和老邓一起过来了,不想这一回,我们没能掩护好老邓……” 笔走龙蛇二十年。 1959年2月,人民日报全体工作人员为邓拓举行了一次迟到的欢送大会。邓拓在讲话结束的时候,情绪激动地念了一首律诗,头两句便是:“笔走龙蛇二十年,分明非梦又非烟。” 这里所指的“二十年”,当是在晋察冀日报与人民日报工作的两个十年。 这两个十年,邓拓都身居要职:他分别任晋察冀日报社长兼总编辑、人民日报社长兼总编辑。可贵的是他从未放下手中的笔。 “做新闻工作,从总编辑到编辑,从记者到练习生,都应该不断地写文章。”邓拓这么认定,“一写东西,就会逼着你去关心实际问题,研究各方面的政策;逼着你去学习;逼着你联系群众,改进作风。” 可是,写文章的时间从哪里来?邓拓的回答是:抓紧一切空隙。他引用了欧阳修的话:“吾平生作文章,多在三上———马上、枕上、厕上也。”他说只要有机会,到处都可以思考。我们现在很少骑马,却无妨利用路上、车上、船上等空隙时间构思,这样,就能写出新的“三上文章”。 邓拓自己,就是善于利用时间思考和写作的典范。戎马倥偬的战争年代,他常常趁行军途中在马背上构思,一到驻地,立即挥笔写就。解放初在人民日报工作,有时晚上八九点钟才接到通知,要求写社论配合重要新闻在第二天见报。邓拓立刻拿起稿纸坐到校对科去,写一页,发排一页,校对一页,清样一出来,仔细看过后,即送审。那些年,他亲自撰写的社论约有60来篇。 《燕山夜话》是北京晚报副刊上的一个杂文专栏,每周二、四见报。从1961年3月19日至1962年9月2日,短短一年半时间,邓拓在这个专栏里共发表了153篇杂文,基本上都是头天夜里写好,当天一早交稿。当时,邓拓是北京市委书记、全国人大代表,即使到外地视察工作,也都准时把稿件寄到编辑部。偶尔的两三次,头天夜里没时间动笔,就在当天一早赶写出来发到报社,一次也没有影响报纸发稿! 那么,应该写什么样的文章?邓拓的观点是:要有独到的见解,要实事求是。 邓拓十分推崇郑板桥的观点:“凡作文章,当作主子文章,不可作奴才文章。”他作文,总要集中大量的有关资料,再通过理论和实际的相互结合和印证,详细地分析研究,然后在前人的基础上,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见解。他说:“一个人写每一篇文章,总要有自己的见解,要有新思想,要有所发现。在你的文章里要有别人没有发现的东西。”他认为写文章最重要的是开门见山,不要写上一大套人云亦云的废话,然后才夹杂着写出自己的一点点新东西。 作为人民日报总编辑,早在1950年邓拓即提出:“编辑部工作的重点应在报社之外,不应在报社之内。”在他的动员和鼓励下,当时一大批来自解放区,有采访写作经验的同志,从报社各级领导岗位上下来,走出报社大门,深入到全国各地基层担任地方记者,人民日报版面上,充满了新鲜活泼的信息!安排好编务之后,邓拓率先垂范:脍炙人口的通讯《访“葡萄常”》《英雄的路》,就是他深入第一线的作品。 --- 张红
|